2月10日,国际知名指数编制公司MSCI(明晟)公布了其2022年最新季度指数调整结果。陆金所控股、格力电器、中伟股份等5只新标的获MSCI重要旗舰指数MSCI中国全股票指数(MSCI China All Shares Index)纳入。
消息发布后,陆金所当日股价大涨,盘中一度涨超20%,收盘报收5.78元/股,涨幅近16个点。但即便如此也难掩其股价颓势,2020年10月30日,陆金所登上纳斯达克,发行价为13.50元/股,上市后陆金所股价一路下行,截至目前其股价已跌去六成。
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八成
显然,陆金所被纳入MSCI指数并非其股价表现,更多的是基于其行业地位考虑。
陆金所主要业务为零售信贷、财富管理和科技赋能。在中概股金融科技板块中,陆金所稳居首位,截至2021年三季度,陆金所信贷规模为6451亿元,而排名第二的360数科信贷规模则仅为975.92亿元。
另外,陆金所业绩也维持了较好的增势,2021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总营收460.03亿元,同比增长18.7%,实现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28%。
在国内互联网金融浪潮退去之际,陆金所瞄准小微企业主,这部分用户群体信用风险较低、单笔额度高、借款周期较长,属于优质的借款群体。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陆金所控股新增贷款1717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进一步上升至80.5%,较去年同期的75.7%上升近4.8个百分点。
此外,陆金所还开辟了财富管理业务,不过目前对公司营收贡献尚小。2021年前三季度,陆金所的活跃投资者数增长至1530万人。
政策风险犹在
陆金所基本面良好,但是在资本市场上并不受投资者待见,凸显了投资者对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监管的担忧。
近年来,国内互联网贷款监管持续收紧,2021年2月,银保监会已经出台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新规,以助贷、联合贷款等为代表的业务因而受到强力约束。
作为以P2P起家的陆金所也游走于监管边缘,2017年还被曝出兑付危机,2018年代销的产品踩雷多家陷入债务危机的上市公司,上市计划一度搁浅。
虽然陆金所目前已经退出P2P业务,但是信贷业务仍为主要营收来源,旗下平安普惠乱象频发。虽然定位于普惠金融,却普而不惠,监管机构希望其降低融资成本,但是陆金所董事长冀光恒却认为目前24%的年利率水平是相对安全的。这样的利率水平已接近高利贷,实体经济领域有多少小微企业利润率能够超过24%呢?
此外,平安普惠还频频遭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平安普惠的投诉高达12994条,投诉内容涉及高利率、暴力催收、夸大宣传、捆绑销售等。
在今年1月25日,有用户投诉称,平安普惠除了利息,还有保费,服务费,表面上年息7%左右,实际利息非常高。贷了24万,3年期,利息15万,资金有困难或者忘记还款日,还款日或逾期第二天就接到各种催款电话,威胁恐吓电话。
对此,平安普惠用一句“该笔借款您自主通过平安普惠APP办理,相关合同单证均由您在线阅读并确认签署,已充分保障您的知情权”就敷衍了过去。
另外,有关平安普惠“贷款捆绑服务费和保险”的投诉量也不少。2021年3月,有用户投诉“平安普惠捆绑销售,服务费,保险费”事项还引起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注。
据悉,该用户在平安普惠办理网上贷款,分36期还款,贷款前业务员说是8厘到一分的利息,到还款时却每月都有强制捆绑的1158多的服务费和1568多的保险费。
据了解,因捆绑搭售的行为,平安普惠曾遭到银保监会的点名通报批评。另外,吉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都曾对有关用户对平安普惠的投诉进行公开回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