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区人武部上校政委彭利国为俩兄弟开小灶。
哥哥韩晨为弟弟韩阳整理仪容仪表。
每天练习拳法,是兄弟俩的必修课。
在淮北市杜集区 ,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去年报名应征因年龄小落选,后选择了当预备役战士接受锻炼。 “参军入伍报国梦,我们时刻准备着!”2月26日,在淮北市杜集区人武部体能训练室里,韩晨和韩阳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
短寸平头,剑眉星目,说话时嘴边的两个小梨涡忽隐忽现。韩晨和韩阳,这对2003年8月出生的双胞胎兄弟,腼腆的笑容里仍然带着少年的稚气。
兄弟俩是杜集区高岳镇刘庄村人,父亲是货车司机,母亲是超市工作人员。去年7月,俩人从少林延鲁武术学校毕业后,跟父母商量了下便毅然报名参军。没想到,因为年龄小没能如愿。“家里没人当过兵,我们觉得当兵非常光荣。”“从小在电影、电视上看到一些作战部队的情节,威风帅气又特别有自豪感。”
双胞胎有属于自己的默契,接受采访时,哥哥韩晨内敛稳重,为弟弟整理仪容仪表,一丝不苟。弟弟韩阳则性格活泼,主动替哥哥回答问题。相比哥哥的小持重,他更擅长“动脑”“动手”。
为了不“虚度”光阴,兄弟俩在去年10月进入杜集区人武部当预备役战士,提前接受部队锻炼。“穿上预备役的作训服,也算是离军人更近一步吧。”
从刚毕业的学生转成预备役战士,各方面的改变都是巨大的。习惯了学校生活,面对部队严格的纪律,兄弟俩还是迅速调整自己,适应部队生活。
出门看队伍,进门看内务,兄弟俩日常训练中严格要求,自我加压练军姿走队列,齐步走得铿锵有力,被子叠得像豆腐块,养成了服从命令听指挥的良好军人素质。兄弟俩都爱锻炼,每天早起第一件事跑操,然后练拳,几乎是风雨无阻。“预备役训练挺艰苦,但能扛得住。只有现在练得过硬,今后在军营里才能找到不一样的自己。”
队列、军姿、体能训练,尽管离家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兄弟俩每个月只回家一次。“一般是回家吃过午饭,就立即归队。妈妈有时会舍不得,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支持我们。父母说,能当兵保家卫国,就是全家的荣光!”
几个月来,兄弟俩相互激励、相互督促,对军人这个称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杜集区人武部教练员申珂赞许道:“俩小子表现很不错,平时训练能吃苦,工作意识强,领悟能力高……一句话:身上有兵味了!”
“有兵味了!”教练员的这个评价,让以“准军人”自居的兄弟俩高兴得合不拢嘴。
今年3月份,兄弟俩将穿上军装,圆梦火热军营。
对于在预备役的“准军人”锻炼,感触颇深的兄弟俩有些依依不舍。“部队就像一个大熔炉,让我们快速地成长成熟起来,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俩人又充满期待地补充道,“这些日子仅仅只是热身。即将到来的新兵生活,才是我们军旅生涯的真正起点。”
“去哪里当兵都行,希望新兵连还能和哥哥在一起,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更棒。”韩阳的言语中有未脱的稚气,更多一份纯真向往。
“我们是兄弟,是战友,在军营里我们会互相鼓励,共同进步。”韩晨望向弟弟,笑容如春风拂面。
入伍在即,俩兄弟常常一起憧憬军旅生活,既期待着入伍后见到班长,也期待入伍后的战友,也想着如何面对困难坚持到底。
望着训练场上生龙活虎的双胞胎兄弟,杜集区人武部上校政委彭利国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韩晨和韩阳两名同志,作为杜集区青年积极接受祖国挑选,踊跃报名参军。在服预备役期间,工作积极严格要求,成长进步迅速。3月份,他们即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在火热的军营里奋斗青春。也希望杜集区广大优质青年,能够积极踊跃参军报名,接受祖国的挑选,献身军营,报效祖国。
整一整军容,梦想从这里启航;敬一个军礼,青春不负韶华。立志逐梦军旅的双胞胎兄弟,希望用青春奉献军旅,用汗水挥洒练兵场,实现新时代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段宁 记者 梅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