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旅游过多次,老实说,除了干净整洁的城市、清冷的乡村、人头攒动的柏青哥以及絮絮叨叨的居酒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便利店。
其便利店密度之大、服务内容之多、盈利状况之好,令人惊叹。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小城镇,既没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没有参观旅行的背包客,可依旧能看到很多二十四小时便利店在营业,于是很好奇这些便利店是如何运营下去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个在日本工作多年的华人朋友告诉我,支撑日本便利店快速扩张的,是一个名为便利店养老的全新模式。
日本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养老更是个社会难题,鉴于日本的劳动力老化,医院的护士、护工数量都严重不足,养老院就更缺少护理人员,这使得日本居家养老的老人成为养老行业的主流。
居家养老就必须有足够的服务性生活配套,且距离养老居所必须在500米以内,这可能是比劳动力不足更无解的难题。
但日本的一家名为“都市再生”的房地产开发及运营机构,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
最早这家机构发现他们旗下的长租公寓产品,六十五岁以上的租客所占比例从2007年的7%快速上涨到2015年的30%,那么给予这些老人更便利的服务就成了决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于是他们启动了一个计划,在五年内,为罗森、7-11、全家等连锁品牌提供了1000家免房租的便利店物业,但要求这些便利店为周围社区老人提供送餐、送菜、缴纳水电气费、ATM取款、打印复印、照相等服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这些便利店又根据周围老人的需求,增加了一系列的个性服务,从日用品的电话送货,到房间清洁、衣物清洗、日常维修、园艺服务和宠物服务;为了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CD、DVD租赁配送、图书代借和取送、只要老人高兴,专业的卡拉OK设备也能送到家里。
为了解决很多老人对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应用的陌生,很多便利店还提供机票、演出票代购,有的则提供日常医药服务咨询和配送,上门的康复和理疗服务等等。
实际上,很多便利店已不仅仅是商品的集散地,更是服务活动的中心,一方面能够收集老人日常的服务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把针对性的商品和服务垂直进入家庭,某种意义上成为社区的小型综合服务中心。
当然,不要认为这些服务的公益属性大于了实际经营收益。根据日本零售业协会的调查,日本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拥有着日本60%以上的金融资产和55%以上的实物资产;而主要以服务老人为目标的社区便利商店,虽然在适老服务项目上的收入仅占总零售收入的31%,但却是传统便利店利润的两倍以上。
从日本的便利店养老潮流上来看,不难总结出未来养老的趋势:
第一,居家养老依旧是养老市场主流,集中式养老的服务能力无法适应老龄化速度。
第二,城市养老依旧是养老市场的主流,郊居养老大多无法满足老人的生活配套需求。
第三,日本便利店养老模式的启发在于它的服务针对性、社区交互性和对更多养老服务供应商的整合能力。
第四,未来养老服务,新建不如改造;重资产集中式养老不如轻资产服务式养老;搞金融逻辑地产养老不如踏踏实实做居家养老服务。
便利店养老与其说是养老模式的创新,不如说是对养老产业本质的回归,老人们缺的不是房子,而是便利实用的服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