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7月7日电(刘浩 李方达 刘金华)暑假刚开始,颍上县关屯乡综合文化站的花鼓灯培训班已经名额爆满。培训全程免费、学习内容扎实、汇报演出精彩……关屯乡综合文化站的花鼓灯培训班在当地办得响当当。每年寒暑假前,都有一批孩子翘首期待着培训班开班。从2014年举办至今,关屯乡综合文化站的小小培训室里走出了上百名花鼓灯艺术人才和优秀舞蹈生源。
(资料图片)
花鼓灯让文化站活起来
虽然培训班还未正式开班,但关屯乡综合文化站的一楼多功能室却一天也不闲着。随着中小学生放暑假,一些老学员逮着空就到功能室来排练。
从功能室角落里拿出几块垫子铺好,打开空调,3个十来岁的孩子就在垫子上练起了翻腾动作。一位小女孩先是平地跳起,用手撑着向前连翻几个跟头到垫子尽头;站稳后立即往回腾空后翻。翻跃时在空中甩出利落的一字马,直立时优雅挺拔,得像只骄傲的天鹅。一套动作下来,身轻如燕、快如闪电,让在一旁的文化站站长孙逊忍不住叫好。
这一间80来平米的培训室是关屯乡综合文化站的核心,把花鼓灯培训做起来,也是孙逊付出最多、最欣慰和骄傲的工作。
2011年,没有过舞蹈和曲艺基础的孙逊开始担任关屯乡综合文化站站长。关屯乡是颍上花鼓灯民间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当地喜爱花鼓灯、唱跳花鼓灯的群众比较多,当地还有几位代表性的花鼓灯传承人。2012年至2013年间,孙逊和几位民间艺人接触后,也对花鼓灯有了更具体深刻的了解。
“曲子欢快、感染力强,每次看他们演出群众都很热情,做花鼓灯传习培训的群众基础很好。”从2014年夏天开始,孙逊尝试着与传承人一起,教孩子们学习花鼓灯。当年暑假,孙逊从其他乡镇请两位老师,在关屯乡的凌圩村教了10多名孩子。“第一次只教了半个月,效果非常好。”孙逊回忆,在村里汇报演出后,这些孩子眼里有了不一样的光芒。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关屯乡综合文化站就把花鼓灯传习培训当做重要工作来抓,一直坚持到现在。花鼓灯培训一年比一年办得热闹,文化站也成了关屯乡孩子们的艺术乐园。
老师愿付出,学生肯吃苦
2014年的短期培训,不仅让关屯乡文化站找到了方向,也让周边的老艺人看到了希望。“一开始没有这个培训教室,我们就带孩子到老师家里去学习。”孙逊介绍,2015年春天,关屯乡艺人耿良珍主动提出,让孩子到他们家里培训。据介绍,孩子们来学习培训全部免费,老艺人们也不收取培训费,关屯乡文化站就从不多的办公经费里拿出一点,给孩子们买服装、道具,给培训的老艺人一点补贴。
之后,陆续又有不少老艺人主动提出来要给孩子们培训。“有些老师很有名望,教孩子也用心用情,丝毫没有架子。”孙逊介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玉华、曹树芝都经常来给孩子们授课。其中,80多岁的曹树芝老师从2016年开始,每个周末都来关屯乡一趟,直到生命最后。
2015年夏天,文化站的多功能室建好,师生们才有了固定的训练场所。“一开始条件不好,也没有空调,墙上也没有刷漆。但把杆、镜子、地垫这些练功需要的硬件都有。”孙逊告诉记者,孩子们很珍惜这样的专门练习场所。除了暑期班,每个周六周日,都有孩子来练功,压腿、劈叉、做翻转动作,一样都不少。
“动作不到位,老师来了可过不了老艺人的关。”孙逊告诉记者,老艺人功夫扎实,要求严格,孩子们也跟着跟用工。培训班里的孩子最小的上幼儿园、最大的念初中,正是练功的好年纪。孩子们愿意学,老师愿意教,文化站免费提供场所,培训班里的氛围特别好。没几年,功能室的墙壁上就印上了孩子们练功时压出的脚印。
传承创新,生生不息
双向努力的付出得到了令人惊喜的回报。2015年暑假结束时,从关屯乡综合文化站走出来的花鼓灯少儿队,就在全县展演比赛中获得一个三等奖、一个一等奖。2016年,就有五位学生考到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成为舞蹈专业的学生。
更令孙逊欣慰的事,这位学生当年寒假回到关屯,就主动要求在文化站里实习,教更小的学员练功。从此,不断有大学员返回来,一边学习、一边继续教小学员。
“别看咱们这是偏远乡村,不少孩子很有天赋、很有那股子痴迷劲。”孙逊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五一期间,文化站艺术团孩子们在“四季村晚”上呈现的精彩节目。一个是欢快的花鼓灯开场舞,一个是以《九儿》为音乐的传统民族舞蹈。“这两个舞都是这个孩子编的,其中那个花鼓灯开场舞,孩子们编排只用一个多小时。”孙逊指给记者的女孩子李小云,现在在合肥读幼师专业。孙逊告诉记者,李小云从10来岁时就来这里学习。“不管刮风下雨,只要不上课,吃过饭就来。”孙逊经常看到她一个人对着视频,一帧一帧地分解学习动作,自己练会了就再教其他人。
“我们很支持孩子走出去,其他人不理解,问我图啥。”孙逊说,“他们不懂,学员走出去,才能学到新东西,我们这个培训班才会越来越好。”从2014年至今,关屯乡综合文化站先后培养了近500名花鼓灯艺术储备人才,其中有10多位孩子成为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的专业舞蹈生。
关屯乡综合文化站培训的内容也从传统花鼓灯,拓展到颍上推剧、舞蹈基本功等。孙逊相信:“在这里练过一段时间,对乡村儿童的一生都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