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房产 > 正文

毕业青年期望在哪儿就业?哪个城市租房压力大?

2021-06-24 08:54:33    出处:重庆商报-上游新闻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将首次突破900万,达到909万。随着大批高校毕业生踏入社会,租房话题备受关注。

毕业青年期望在哪儿就业?哪个城市租房压力大?如何实现整租自由?怎样的房源最受他们青睐?22日,聚焦毕业生所关心的话题,贝壳研究院发布《2021年毕业季居住洞察报告》。

报告显示,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受毕业青年青睐,北京、广州和上海排前三,武汉、南京、郑州、杭州、成都、西安、重庆等新一线城市紧随其后。刚走出校门的学子,对租金水尤为敏感,大家选择合租的比例远高于整租,重庆八成以上接受2000元以内月租金。有70%选择在工作地点周边租房,其次是轨道站点附;重庆选择在轨道站点附租房的受访者远高于全国水

一线城市仍是毕业青年首选

报告显示,一线城市仍是毕业青年的首选,北京、广州和上海稳居第一梯队,武汉、南京、郑州、杭州、成都、西安、重庆等新一线城市紧随其后。

选择就业城市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城市前景、好的工作机会。”从甘肃来到重庆工作的程序员小富表示,某上市电子信息公司在重庆设有核心技术岗位,而类似的岗位在甘肃并没有。为了更好的事业发展,他选择来到重庆。与此同时,重庆湿润的气候、宜居环境也是小富不愿回到大西北的原因。

在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重庆位列第十。《2021年毕业季居住洞察报告》显示,“优质的工作机会”、“宜居、环境好、生活舒适”是毕业生选择重庆的主要因素。

贝壳研究院调研发现,在选择就业城市时,看好城市发展、优质的工作机会、环境宜居生活舒适等是毕业生优先考虑的因素,且重要度较上年有所提高。

重庆九成接受2000元内月租金

刚走出校门的学子,对租金水尤为敏感。报告显示,92.3%的受访者可接受的租金范围在3000元以下,无论一线城市还是新一线城市,整体而言,1000-2000元的租金均是主要的价格范围。具体到重庆,接受2000元以下月租金的合计占比达到88%。

基于毕业青年可接受的租金范围,合租成为首要的租赁方式。报告显示,35.8%的受访者首次租房会选择合租,只有15.1%会选择整租。在合租对象选择上,33.5%的受访者会选择与同学合租,其次为熟知的朋友、同事等。

在房源选择上,32.8%的受访者会选择31—50方米,其次是11—30方米,占比约26.5%。就重庆而言,11-70方米租赁面积段同样为受访者选择最多的,占比达到86%,其中又以31-50方米最高,占比37%。全国45%的受访者选择一室一厅,选择单配的则有30%,重庆选择这两类户型的受访者比例更高,分别为48%和38%。

毕业青年租房租在哪里?

住在龙头寺附的小周,每月花费1600元租下单间配套。房子在一楼,潮湿加上采光不好也没能阻止他选这个小区,“因为离轨道站点、离公司,通勤时间在20分钟左右。”

报告显示,全国受访者有70%选择在工作地点周边租房,其次是轨道站点附;重庆选择在轨道站点附租房的受访者远高于全国水。在可接受的通勤时长上限方面,全国和重庆的受访者选择比例基本一致,1小时以内的占比均在77%左右。

重庆租赁房源主要集中在北部

随着各行业数字化逐渐推进,毕业生租房时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渠道。调研结果显示,45.5%的受访者通过“线上房源网站及APP”获取房源,该占比远高于其他因素。借助视频、VR带看等方式,毕业青年找房难度日趋降低。

毕业青年在哪里找房更容易?据贝壳研究院重庆分院数据统计,重庆主城目前合计约3.6万套挂牌租赁房源,主要集中在北区(渝北、江北),合计占比超过四成,其次是西区的沙坪坝和南区的南岸。

从新增房源分布来看,渝北区占比仍在持续快速增加,江北、南岸、沙坪坝三区基本稳定,其中沙坪坝新增房源已超过江北,其余各区新增房源呈下滑趋势。

就面积看,重庆租赁市场90方米以上面积占到了四成以上,毕业青年最中意的一室一厅及单间配套占比不足二成。从租金来看,根据对每月新增挂牌租赁房源的挂牌租金分析,6月主城区套均挂牌月租金已超过2150元,今年以来,套均挂牌租金在逐渐走高。(记者 韦玥)

关键词: 毕业青年 就业 租房 压力

相关内容

消费
产业
“众力新能源”——数字赋能,推动能源转型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是进入新发
中秋全家游 你需要一辆“好看、好享、好安心”的2022款瑞虎3x! 已经喝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入秋后的第一个节日——中秋节也要到了!今年的中秋节,不
美中生物总部大厦盛启,阔步迈入生物护肤新时代 9月2日,广州美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中)在广州市黄埔区举办了盛大的美中总
“碳亿宝”将在建筑建材节能领域持续深耕 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以及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冲击,尤其是能源和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