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 正文

南北战争(四)第一次牛奔河战役

2023-07-08 20:49:32    出处:哔哩哔哩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屈直


【资料图】

“在和平年代,很多军队趋于研究如何打上一个时代的战争。”

——J. L.斯基立《关于世界大战的笔记》

青黄不接

美国已经很久没有打大型战争了。

南北战争开始于1861年。美国的上一次全面动员还是建国时候的独立战争,结束于1783年。南北战争距离那时已经近一百年了。

当时的西点军校基本不教大型战役的指挥,只教后勤管理、训练、部队行军、火炮使用等等。那个时候还没有现代的参谋和指挥专业。

美国最近的一次战争是1846年的美墨战争。这场战争规模比较小,而且墨西哥军队整体素质很差。整个美墨战争,最大的一次战役是2400人对战3400人。很多将军在美墨战争中锻炼了基层指挥经验,但还不知道如何指挥大军团。

而且美墨战争也已经过去十几年了,高层的指挥者也已经老了。

上一次我们提到北方制定了一个“蟒蛇计划”,这个计划的提出者温菲尔德·斯科特(Winfield Scott)就是美墨战争的指挥者,他带领军队攻陷了墨西哥城,一手结束了美墨战争。

可是南北战争开始的时候,斯科特已经75岁高龄了。老将军已经发福,胖的连马都骑不上去了。斯科特在南北战争中唯一的贡献就是制定了“蟒蛇计划”,他根本无法在前线指挥。

将领青黄不接,士兵也是一样。美墨战争是一场小型战争,美国方面一共只有七万军队,而且大部分也在战后解散了。

南北战争初期的军队,基本都是新兵蛋子。

萨姆特堡陷落之后,林肯呼吁百姓参军,希望召集七万五千人。我们之前提到,应征入伍的人形形色色,有农民、工人、大学生、爱尔兰难民、甚至有纽约的黑社会分子。基层指挥官基本没上过军校。如果是镇长带着乡勇来报名,那么这些乡勇就被编成一个团(Regiment),镇长就是团长。老师带着学生参军,学生们就是一个团,老师就是团长。

南军士兵的素质和北军差不多,很多人都是民兵出身,没有进行过正经训练。这些人镇压奴隶暴动倒是绰绰有余,但是正经打仗还是远远不够的。

萨姆特堡的陷落是在1861年4月,而牛奔河战役是在7月。这中间的三个月,双方基本都在训练士兵。

南北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双方是没有统一的军服的。北军基本上穿成蓝的,南军基本上穿成灰的。但是也有穿错了的,后面我们会看到,穿错军装会给第一次牛奔河战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之前说过,北方对南方的优势是全方位的:经济、人力、交通、兵将数量。所以战争爆发的时候,北军非常乐观,而且这种乐观被媒体放大了。民众认为,只要北军大踏步走向南方首都里士满,南方自然倒戈卸甲,拱手而降。

这种乐观在征兵的时限上也能体现出来:林肯召集的七万五千志愿兵,时限只有90天!过了90天,大家就得解散回家。

北方认为,三个月一定能灭亡南军。

南北战争开始的时候,美国国会的穹顶还在重建。很多人劝林肯:停工吧,打仗了就不要建奇观了。结果林肯说:不能停,国会的穹顶象征着我们的联邦。穹顶和联邦一样,不能因为战争就停止。

只有一个将军没这么乐观,那就是威廉·谢尔曼(William Sherman)。林肯召集七万五千志愿者的时候,谢尔曼直接被逗乐了。只有他意识到七万五千人根本不够。他说:

“整个房子都烧起来了,你们却在用滋水枪灭火。”

谢尔曼是个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他先是当了个上尉,然后又当过一阵商人,然后又回来当上校,然后又去当了几年教育局局长。谢尔曼性格很活泼,周围永远有很多朋友。

尤利西斯·格兰特(Ulysses Grant)和他正相反。格兰特一直很严肃,少言寡语。格兰特和谢尔曼大学时候就是好朋友,他们是北军最默契的一对搭档。

谢尔曼在南北战争前是比较保守的,他反对奴隶制,但是也不支持立刻废除它。谢尔曼的很多朋友都是南方人,甚至其中不乏有独立分子。

当南卡罗来纳州率先独立的时候,一直很乐天的谢尔曼立刻大哭了起来,然后在屋里焦躁地走来走去,越走越急躁。他对着一个南方的朋友说:

“你们这些南方人惹了大祸了!我们整个国家都得浸透鲜血,鬼知道战争会什么时候结束。一切都是胡说八道、疯言疯语,你们这是对人类文明的犯罪!动不动就说战争,你们哪里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

他继续说:

“北方人热爱和平不假,但是他们打起仗来毫不含糊。为了国家统一,北方人将会不择手段!”

谢尔曼此时还不知道,战争后期他会化身成魔鬼,亲手把田园牧歌的南方变成人间地狱。

时代变了,大人

南北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全面战争。

南北战争时的美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此时美国的铁路里程大于全世界其他地方的总和。铁路让大规模长距离运兵变得更快,过去几个月的行军,现在只需要几天时间。而且过去的重炮必须用马拉,现在直接就可以用火车。更别提后勤补给的改变了,火车可以源源不断地给前线运送弹药、衣服、粮食。以往所有的战术教科书,在铁路时代完全过时了。

南北战争以前,火枪基本上都是前膛枪。子弹需要从枪口装弹,而且子弹和火药是分离的,射击一次,装弹半分钟。

南北战争时期就不一样了,子弹可以从后面装,而且子弹和火药都是包在一起的。左轮手枪的发明让装弹变得更快,甚至可以一次连射六发子弹!

虽然南北战争中,线列步兵主要使用的还是前膛枪,但是侦察兵和骑兵开始用后膛枪了。

而且线列步兵用的前膛枪,也发生了重大革新。

一个叫姓米尼的法国人发明了米尼弹(Minie ball)。这种子弹把步枪射程提高了三倍。我们大概说一下原理。

过去的步枪,子弹是一个铅丸。枪管里先装火药,然后装这个弹丸。装好以后,用一根小棍子顺着枪管把弹丸压实,就可以发射了。

这种子弹有一个缺点,就是漏风。枪管里一般有膛线,子弹的直径必须略小于枪管直径,不然装不进枪管里。子弹发射是靠它屁股后面火药的推力。但是因为子弹没有完全把枪管封闭住,子弹的初速度就很小。

法国人米尼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把子弹的形状给改了。

这种子弹底下有个凹陷,可以兜住风。它发射的时候,屁股后边的火药一炸,子弹就会产生形变,屁股就张开了。屁股一张开,子弹就可以更好的和膛线咬合住。火药给它的推力就很大,初速度就变大了。

高中物理都学过,平抛运动初速度越大,抛射距离就越大,射程就越远。

在实际应用中,米尼弹前面还可以粘几个铁丸子。一扣扳机,好几个枪子儿都能射出去,准有一个能打中。

过去排队枪毙面对面的距离很近,米尼弹就不需要这么近了。但是南北战争的前线指挥官不知道这个,还是齐步走到很近的距离再开枪。这种过时的战术思想,让南北战争产生了巨大的伤亡。

除此以外,米尼弹让正面拼刺刀的成本变高了。正面拼刺刀需要先跑到敌人面前。铁丸子时代,跑步距离很近。但是米尼弹时代,跑步距离变远了,敌人有更长的时间回击。后面的葛底斯堡战役会证明,正面拼刺刀无异于自杀。

米尼弹的另一个可怕之处,就是对人的杀伤力变大了。

米尼弹不是球形的,而且很重。中弹以后,过去的子弹一般会留在体内,而米尼弹会直接击碎骨骼,穿透身体。造成前后两个巨大的伤口。

南北战争时期是没有青霉素的,伤口越大,越容易感染。早期中弹的人往往不是失血死的,而是感染死的。后来战地医生发现,与其感染,不如截肢。胳膊中弹锯胳膊,腿中弹锯腿。

士兵被子弹击倒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扒开自己的衣服,看看躯干有没有弹孔。如果有弹孔,那就直接躺平等死了。

这也是为什么南北战争战场的照片,很多士兵尸体的衣服都是被扒开的。

除了米尼弹以外,还有线膛炮(Rifled Cannon)。炮管里刻上膛线,炮就射的远、打得准。

加特林机枪虽然在南北战争前已经发明出来了,但是还不太好用。只有林肯对机枪非常感兴趣,将军们则很不以为然。加特林机枪毕竟是第一种全自动机枪,非常不好用。枪管容易过热,子弹容易卡壳,而且整个机枪和火炮差不多重,运输非常不便。南北战争没有一场主要战役用到了加特林机枪。

除此以外,还有数不清的现代科技让战争变的更有效:电报的发明,让前线的战事瞬间就可以发送到总统身边;野战医院和护士的出现,让伤员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观测气球的产生,让指挥官可以把战场态势看的一清二楚;怀表的普及,让战术协调可以精确到小时甚至分钟……

南北战争时期的指挥官在课本里学到的,都是拿破仑时代的战略战术。但是这些科技完全改变了战场的面貌,过去的战术经验大多都过时了。

我们在后面会看到,南北战争早期特别像拿破仑时期,充满了各种刺刀肉搏和骑兵冲锋。而南北战争晚期特别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基本上就是堑壕碉堡和坑道作业。

牛奔河和马纳萨斯

“第一次牛奔河战役”是北军的叫法,南军管它叫“第一次马纳萨斯战役”。

我们先要看一下东线整体的地形。

我们上次说到,北军首都华盛顿和南军首都里士满相隔不到200千米,大概两小时车程。而且中间一马平川,没有山川阻隔。

弗吉尼亚州既然独立出去了,北军首都华盛顿就正好在北方的国境线上。北军要是没玩好,开局就得丢首都。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一马平川的弗吉尼亚州和难以逾越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有一个小盆地——谢南多厄山谷(Shenandoah Valley)。谢南多厄山谷的东侧是蓝岭山(Blue Ridge Mountain)。

这些地名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

没错,著名歌曲《乡村的路带我回家》(Country Road Takes Me Home)就是写的谢南多厄山谷。

我非常喜欢这首歌,前几句歌词是:

Almost heaven, West Virginia

就像天堂一样,是西弗吉尼亚。

Blue Ridge Mountains, Shenandoah River

蓝岭山下,谢南多厄河。

Life is old there, older than the trees

那里有古老的生命,比树林还要古老。

Younger than the mountains, growin' like a breeze

但比群山年轻,就像微风一样生长。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乡村的路,把我带回家。

To the place I belong

把我带到,我属于的地方。

West Virginia, mountain mama

西弗吉尼亚,山像妈妈一样。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乡村的路,把我带回家。

谢南多厄山谷不仅风景如画,而且战略意义非凡。他是东线的唯一侧翼。如果在一马平川的弗吉尼亚进攻不利,就可以派一支偏师绕道谢南多厄山谷,袭击对方的大本营。

除此以外,谢南多厄山谷还是个温暖湿润的盆地,粮食产量高。南军只要守住谢南多厄山谷,就可以保证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

这就是为什么战争一开始,南北双方不约而同把兵马分成两支。一支放在弗吉尼亚平原,一支放在谢南多厄山谷。

两个战线中间有蓝岭山相隔,只有一条铁路可以越过蓝岭山。

上图红色的就是南军,蓝色的是北军。

就在北军操练兵马的三个月里,北方的报刊天天在催促林肯:赶紧进军里士满,结束这场战争。在媒体的煽动下,民众和士兵都跃跃欲试。压力之下,林肯不得不下令进军马纳萨斯(Manassas)。

我们再看一眼,上面这个图:中间那个红圈标的是Beauregard,这就是在萨姆特堡欺师灭祖的博雷加德。博雷加德身后就是马纳萨斯(Manassas Junction),面前就是牛奔河(Bull Run)。

博雷加德屯兵的地方非常棒。马纳萨斯是个铁路的交汇,守住了它就可以把北军堵在华盛顿出不来。而且马纳萨斯前面有这条牛奔河作为战术阻挡。北方要是进攻,就必须得先过河。

北军的统帅叫做麦克道威尔(McDowell)。此人根本没指挥过任何战争。麦克道威尔曾经向林肯表达过担忧,但是林肯很乐观:

“你们虽然很嫩(Green),但是对面也很嫩啊!你们都一样嫩,有什么好怕的?”

于是嫩兵嫩将就这么出发了。

开打!

将领经验不足,士兵比较散漫,北军的行军速度就非常缓慢。从华盛顿出发走到战场,北军用了整整四天。

和军队一起出发的,还有不少凑热闹的老百姓。知道要在马纳萨斯大战一场后,华盛顿的老百姓很激动。战场一定会很有意思,那些英雄场面以前只能在书里读,现在终于可以亲眼看见了!群众们纷纷带着面包、红酒、餐具和桌布,去牛奔河旁边野餐。

就连老百姓都知道了,南军能不知道吗?

博雷加德向西边谢南多厄山谷的强斯顿(Johnston)紧急求助。于是强斯顿让斯图亚特率骑兵在前方掩护,自己率领大军登上火车,紧急赶往马纳萨斯。

麦克道威尔的北军有3万5千人,扼守马纳萨斯的博雷加德有2万人。本来北军有比1的兵力优势,结果强斯顿率领1万2千人赶到,两边的兵力基本上一样了。

早在两千年前,孙子就说过:“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北军数量和南军一样,要进攻扼守河流的南军,怎么能赢呢?

牛奔河从西北流向东南,上面有几座石桥。麦克道威尔先派散兵试探性进攻了一下石桥,结果根本过不去。南军的博雷加德于是断定,北军的主攻方向一定是石桥,于是把主力往东挪了挪。

麦克道威尔一看,东边既然守得这么严实,那西线一定是空虚的。于是北军秘密从西北边渡过了牛奔河,然后开始进攻南军的左翼。

南军果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博雷加德赶紧把东面的主力再挪到西面。西面往东面退,东面往西面赶。两边的人终于在一个叫亨利山(Henry Hill)的高地上汇合了。

指挥东面援军的将军叫做托马斯·杰克逊(Thomas Jackson)。杰克逊横刀立马站在亨利山上,带着援军阻击北军,一步也不退。

一个败退的南军团长看到杰克逊的军队整齐地站在山上,激动地大喊:“快看!杰克逊就在这儿!就像石墙一样!”话音刚落就被背后的北军射杀了。

北军看到杰克逊根本不含糊,直接发动了进攻。但是这次进攻已经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石墙杰克逊的援军就守在亨利山上,一动不动,真像石墙一般。

时间基本上到下午了,北军一看进攻不利,把大炮给拉了上来。

北军真的急了,一下子把所有大炮全都拉到了最前线,全体轰炸亨利山。你杰克逊不是叫“石墙”吗?看看你这石墙硬还是我的炮弹硬!

南北战争时期的炮,可以装葡萄弹(Grapeshot)和霰弹(Canister shot)。这两种弹都不是一个大铁球,而是一堆铁丸子。一打就出去一片,能把整个队列都给打躺下。但是这两种炮弹射程不远。要想最大杀伤敌人,就得拉的足够靠前。

为了应对北方,南方也把大炮拉到了前线,两边开始对轰。石墙杰克逊让士兵们躲在山脊后,利用反斜面挡住了炮弹的轰击。

北军用大炮轰完,又冲了一次。结果石墙杰克逊的部队从山脊后面冲了出来,再一次挡住了进攻。

北军把大炮拉到更靠前的位置,又轰了几次。但是大炮拉的太靠前了,都快贴到敌人脸上了。

这个时候,一支不小心穿成蓝衣服的南军冲了过来。北军一看是蓝衣服,以为是友军,就根本没防备。结果南军不费吹灰之力,把北军的火炮全给夺下来了。

南军准备掉转炮口轰击北军,北军立刻发起了冲锋。为了争夺这几门北军的火炮,阵地几度易手。

石墙杰克逊下令:

“敌人没到50码,就不许开火!开火之后,不用装弹,直接上刺刀。冲锋的时候,要用怒火嚎叫!”

南军就像疯了一样,发出尖利刺耳的嚎叫声,声音响彻战场。这种嚎叫后来被称为“叛军之嚎”。

北军哪里见过这阵势,被吓得不敢冲锋。最后一次争夺火炮的尝试失败了。

大溃败

战场上所有人都意识到北军失败了。南军掌握了全部火炮,北军一门炮都没有。没有火炮,北军根本无力攻击,于是士兵们开始撤退。

因为是新兵,掩护撤退的部队根本挡不了多久。前面的人已溃散,后面的人也慌了。溃败就像雪崩一样,冲散了整个北军。

围观的老百姓终于吃不下去野餐了,跟着溃兵一起往后跑。运输后勤补给的马车被人群挤翻,拉马车的马也受惊跌倒,堵住了撤退的道路。南军追上被堵住的溃兵以后,大开杀戒,然后生擒了上百人。前来野餐的一个北方众议员,在溃散中被流弹击中而死。

一天之内,整整齐齐的北军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不幸中的万幸是,南军因为经验不足,没有扩大优势把北军全部消灭。前面北军玩儿了命的跑,后面南军慢吞吞地追。北军一共3万5千人,竟然成功逃回去了3万人。

争夺火炮失败以后,北军开始溃逃

不管逃回去多少人,南北战争这第一战,变成了北方的一次大灾难。北军死481人,伤1011人,失踪1216人。在之前的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惨烈的伤亡。(当然后面还有更惨烈的)

南军在这次战役也是死伤惨重。三万人里死伤了近两千人。石墙杰克逊指挥的那个最精锐的团,直接损失了一半士兵。

北军溃逃回了华盛顿,南军也没有实力把华盛顿围下来。双方大打一场以后,战线没有发生任何实质变化。

北军意识到,战争不会很快结束了。当年“进军里士满”的呼声完全消失了。本以为会是酣畅大胜,结果成了如此的溃败。

林肯立即签署了命令,再次召集50万人,服役时间是三年。当年林肯召集7万5万人的时候,很多人排着队根本当不上兵。现在一次性全都入伍,有多少人,就要多少人。

东线北军的指挥者麦克道威尔直接被解职了。他是第一个被林肯解职的东线统帅,后面还会有很多。

与此同时,南军并没有全国狂欢。东线北军还有3万人在华盛顿屯驻,他们随时都可能再出来进攻。

这一场战役给了南军自信,但是这不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南方总统杰斐逊·戴维斯号召40万人入伍,不久后甚至强制所有青壮年服兵役。

牛奔河之前,一场战役是几万对几万,死伤几千人。牛奔河之后,一场战役往往是十几万对十几万,死伤几万人。

谢尔曼的预言成真了,“整个国家都得浸透鲜血,鬼知道战争会什么时候结束。”

参考资料

[1]The Civil War, A Visual History, Smithsonian, DK

[2]The West Point History of the Civil War,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3]Atlas of the Civil War,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Tactics and Terrain of Battle, National Geographic

[4]Arms and Equipment of the Civil War, Jack Coggins, Dover Publications

[5]The Battle of First Manassas (First Bull Run): /mana/learn/historyculture/

[6]Bull Run Battle Facts and Summary: /learn/civil-war/battles/bull-run

关键词:

消费
产业
三秦古诗有哪些 带三的诗句有哪些 抄写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三秦古诗有哪些带三的诗句有哪些来供大家参考
垃圾分类,从“小”做起!海淀区三义庙社区 小小宣讲员发挥大作用 一个宣讲员,全家总动员。海淀区三义庙社区通过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推
新家入住,集成灶品牌帅丰集成套系组合帮你轻松打造高颜值厨房! 厨房是生活的烟火气,是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打造高颜值厨房不仅是
cc霜和粉底液有什么区别哪个好(CC霜与粉底液有区别吗) 1、粉底液主要作用是均匀肤色,调整肌肤颜色,让肌肤看起来更自然均匀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