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晓岑
中华民族最早的龙崇拜从何而来?世界第一块真玉背后反映出怎样的文明新高度?8000年前的西辽河流域孕育了怎样的中华文明之源?不久前,以“八千年西辽河文明之光”为主题的首届查海论坛在辽宁省阜新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等文博考古机构的40余位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查海遗址的重要发现,发掘文物、遗迹背后的历史价值,寻找那跨越数千年的文明曙光。
“石堆龙”——考古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
1982年,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北查海村,辽宁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早期重要文化遗址——“查海遗址”。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一条长19.7米,宽1.8~2米的“石堆龙”的发现,让查海遗址一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查海遗址发现至今虽已逾40年,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却为之着迷,重要成果不断涌现。
“起初,考古人员在查海遗址发现了两件‘类龙纹陶片’,其中一为蜷曲的尾部,一为盘旋的龙体,同时带有鳞状的纹饰。但因为是局部碎片,在当时并未引起相应重视。”查海论坛上,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说,“而之后发现的‘石堆龙’,龙头、龙颈、龙体、龙鳞、龙爪、龙尾等摆放分明,身体前部下方用石块堆砌出像足又像云雾的衬托物,是迄今为止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
一直在深入研究查海遗址的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长高大伦认为,查海遗址最重要的发现就是“石堆龙”。它不仅是写实的堆塑,更是查海先民们精神上的寄托。它的存在成为查海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进行龙崇拜的有力例证,对5000年外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早期文明的探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两件“类龙纹陶片”的出土,到“石堆龙”的现身,查海遗址的发现似乎在向人们告知龙的真正含义。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李井岩对记者说:“‘石堆龙’的大型龙体代表着查海强大的形象。他们将被征服部落图腾的一部分加到自己龙图腾的身上,就逐渐形成了驼头、鹿角、鹰爪、鲤身等各种动物形象于主体大蛇身上的中国龙。最终,龙在不断地演化中,变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国人的心中。”
类龙纹陶片 冯思媛摄/光明图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