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傅歧,建威将军琰之孙”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如果这2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傅歧,建威将军琰之孙”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资料图)
“傅歧,建威将军琰之孙”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傅歧,建威将军琰之孙。仕梁,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歧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歧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歧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歧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廷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歧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歧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歧在禁省十余年,参与机事,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歧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①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②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歧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歧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
【注】①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史称“侯景之乱”。 ②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B.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C.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D.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指封建时代官员父母去世后,去官回家守孝三年,丧期满之称。
B.“大同”“太清”都是年号,用于纪年,年号不能任意改换,一帝一年号。
C“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因古代地理“江”特指长江,又以西为右。
D.傅歧被封为南丰县侯,“县侯”是“列侯”的一种,有自己的封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歧曾经仕途偃蹇。最初在梁担任官职,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后因疾病被闲置了很久,后被任命为始新县令。
B.傅歧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死人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始新县令傅歧凭自已的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子解决了。
C.傅歧见解独特,长于辩才。魏国指使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主和,傅歧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
D.傅歧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歧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以为都城之围就此解除欣喜不已,傅歧却看破了侯景的用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乃移狱于始新,歧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5分)
(2)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5分)
参考答案
4.D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侯景乞求朝廷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朝廷下令同意,于是在城西订立盟约。侯景又请求派人召宣城王出城相送。傅歧坚持认为宣城王肩负着继承帝位的重大责任,不应该答应他。于是派遣石城公用隆重盛大的"礼节送他。其他选项错在两个地方,一是“求遣召”是盟约后的另一件事,要断后。二是“固执”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主语是傅歧,必须断在一起。
5.B
【解析】年号可以任意改,只要皇帝想改就可以改,古代因发生天灾或有重大喜庆之事常改年号,称“改元”。如汉武帝共用过11个年号,唐高宗14个,武则天13个。
6. C
【解析】“最终说服了皇帝”错误。“帝遂从之”是听从了朱异等人的议和主张。
7.(10分)
【解析】
(1)郡府于是把案子移交始新县审理,傅歧就让人解开那人的刑具,用平和的话语审问他,那人就自首服罪了。(大意对给2分;“狱”“械”“首服”译对各1分)
(2)倘若用贞阳侯交换侯景,侯景就会心意不安,必定图谋生祸叛乱。如果答应两国互通友好,正好中了魏国的奸计。(大意对给1分;“当” “意”“通好”“政”译对各1分,“政”通假,在选修教材《〈陶庵梦忆〉序》学过。)
【参考译文】
傅歧是建威将军傅琰的孙子,在梁做官,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为母亲守丧极尽礼仪,服丧结束后因忧伤成疾被闲置了很久,(后来)才被授予县始新令的官职。
有个人在与他人斗殴中被打死,死者家属把状子告到郡府,郡守把他家的仇人收押在案,严刑拷打办法用尽,(但那人)始终不认罪。郡府于是把案子移交始新县(审理)。傅歧就让人解开那人的刑具,用平和的话语审问他,那人就立即认罪了。依法处死(让他)为死者偿命,适逢冬至节到,傅歧就放他回家。管理监狱的官吏坚决地制止说:“古代有这样做的,今天不能这么做。”傅歧说:“如果他违背信约,我这个当县令的甘愿因此获罪。”那人最终按期返回。太守深为傅歧出众的胆识而惊叹,当即将傅歧审理这件案子的情况向上报告。傅歧后来(任职期满)离开始新县,全县的人无论老少都来拜送他出境,号哭之声传到数十里之外。
(傅歧)来到京城,朝廷授予他廷尉正的职务,在宫廷中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多次升迁后担任安西中记室,像原先那样仍然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傅歧相貌举止优雅大方,涉猎广博善于应对。大同年间梁国与魏国和亲,魏国的使者一年之中两次出使梁国,梁国常派遣傅歧接待应对魏国的使者。太清元年,多次升迁后担任太仆,司农卿,舍人之职像原先那样不变。傅歧在禁省十多年,掌管机要大事,地位仅次于朱异。
这年冬,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兵败,被囚禁在魏国。太清三年,萧明派人回梁国,说魏国愿意与梁国互通友好(想以此让梁国将叛臣侯景交还魏国),朝廷下令让有司及近臣商议做出定论。左卫朱异说:“(这样)边境将能够得以安静太平,对我们的事情是有利的。”参与商议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傅歧却说:“魏国在刚刚得志之后,为什么要讲和?必定是设下离间之计,故意让贞阳侯派使者来与我们议和,这样就使侯景(对我们)产生怀疑,倘若用贞阳侯交换侯景,侯景就会心意不安,必定图谋生祸叛乱。如果答应两国互通友好,正好中了魏国的奸计。况且去年贞阳侯萧明兵败彭城,(梁国)在涡阳新近又战败撤退,现在我方接受对方的和约,更加显示我国的衰弱。(因此)讲和不能答应。”朱异等人坚持己见,皇帝就依从了他们。等到派使者前去议和,侯景果然有了疑心,于是率军反叛,入侵梁国都城,请求朝廷诛杀朱异。二月,侯景向朝廷上表,要求划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若能满足要求)就解除对京城的包围,回到原驻地。朝廷下令同意,于是在城西(与侯景)订立盟约。侯景又请求派人召宣城王出城相送。傅歧坚持认为宣城王肩负着继承帝位的重大责任,不应该答应他。于是派遣石城公用隆重盛大的礼节送他。等到和侯景订完盟约,城中的文武大臣欢喜雀跃,希望就此解围。只有傅歧对众人说:“贼率兵叛逆,难道有求和的道理吗?”等到侯景背叛盟约,没有人不感叹佩服傅歧的。不久有诏书下达,因为傅歧勤勉辛劳,封为南丰县侯。傅歧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来侯景攻城)京城内城失守,傅歧带病突出包围,死在家里。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B.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C.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D.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B.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不娇宠。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她对皇上特许她母亲和兄弟入宫探病且久留一事予以拒绝。
C.邓皇后宅心仁厚,明察秋毫。有一次宫里丢了大珠,她不想严刑逼问导致伤害无辜,而是通过察言观色把罪犯找了出来。
D.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苦,减少自己的生活用度,天下恢复了太平。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5分)
(2)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5分)
参考答案
4.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句意后,抓住词汇“安帝、殇帝、事事”和分数表示法断句,“太后定策/迎安帝”一句中间可断可不断。
5.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
6.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首服”说明偷窃者是自首服罪的,并不是邓皇后亲自找出来的。
7.(1)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去学习女子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这些事来为自己做衣裳做服饰作准备,却改为致力于学习经书,难道你要去考博士吗?”
【解析】“非”,批评,1分;“女工”,即“女红”,女性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1分;“务学”,致力于学习,1分;大意2分。(“供”,准备着东西或本领为需要的人或事应用;“衣服”,这里是两个词,都作动词用:裁剪衣服,做好服饰;“举”,考,参加科举考试)
(2)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进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所以她哥哥邓骘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不过是一位虎贲中郎将而已。
【解析】“官爵”名词作动词,译为“加官进爵”,1分;“辄”译为“就”,1分;“终帝世”译为“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1分;大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译文】
和熹邓皇后邓绥,是太傅邓禹的"孙女。父亲邓训,是护羌校尉;母亲阴氏,是光烈皇后堂弟之女。邓皇后五岁时,太傅夫人很疼爱她,亲自为她剪发。夫人因为年龄大眼睛看不太清,误伤邓皇后的额头,邓皇后忍住痛苦不吭声。身旁看到的人感觉奇怪就问邓皇后,邓皇后说:“不是不痛,太夫人怜爱我为我剪发,不忍伤老人心意,所以忍受了。”邓皇后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读《诗经》、《论语》。她的哥哥们每次诵读经书,她就虚心请教。她的志趣在研究诗书典籍,而不过问居家事务。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学习女子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这些事来为自己做衣裳做服饰作准备,却改为致力于学习经书,难道你要去考博士吗?”邓皇后难以违背母亲的话,白天操练女工,晚上就诵读经书典籍,家人称呼她为“诸生”。她父亲邓训认为她与众不同,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详细计议。
和帝永元七年,邓皇后与诸家女子一同选入宫中,进入掖庭成为贵人,当时的年龄是十六岁。她恭谦肃穆,小心谨慎,一举一动,有规有矩,和帝深深地嘉许而喜爱她。邓皇后有病,皇帝特许她的母亲和兄弟入宫服侍医药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宫的日数。邓皇后对和帝说:“宫中禁地至为重要,而使外家的人久留禁宫之地,对上来说让陛下蒙有偏袒私幸的讥讽,对下来说使我获得不知足的。上下两相受损,我实在不情愿啊!”和帝说:“别人都以经常能到禁宫走走为光荣,而你却反以为忧虑,深深地自我抑制宁愿吃亏,真是难能可贵而为人们所做不到的啊!”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进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所以她哥哥邓骘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不过是一位虎贲中郎将而已。
元兴元年,和帝去世。殇帝刚出生只百余日,邓皇后就迎立他为皇帝。殇帝尊邓皇后为太后,太后临朝听政。这个时候刚刚遭受大丧之事,法规禁条没有完备。宫中丢失了一箧大珠,邓太后考虑到,如果加以拷问,必定伤及无辜。于是亲自检看所有宫人,观察她们的脸色和神情,偷窃者马上就自首服罪。左右侍从没有不叹服的,认为邓太后圣英明哲。等到殇帝去世,邓太后决定迎立安帝,仍临朝听政。因接连遭受大丧之事,老百姓苦于差役,殇帝的随葬品以及各项丧葬之事,事事都减省节约,只有常规的十分之一。自从邓太后临朝听政以来,水旱之灾共有十年,周边外夷入侵,国内盗贼兴起不绝。太后每听到老百姓饥荒,有时通宵不能入睡,亲自减少或撤除生活供给,用以救济灾难困苦,所以天下恢复太平,年景还得到丰收。
★ 《卫将军骠骑列传》阅读答案和翻译
★ 《西堤》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 孙犁阅读答案
★ 《三同志》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 《北齐书》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 《新五代史》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 陶琰字廷信阅读答案
★ 汉书胡建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 文言文传记阅读《孙长卿》附答案及翻译
★ 傅雷家书阅读答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