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楚雄的彝族村寨里流传着一种令人着迷的乐器——葫芦笙。葫芦笙在彝语中被称为“背”,因为多变的音高和使用场合不同,葫芦笙又被分为“背阿”、“背陀罗”和“背聚利”三种形式。葫芦笙是楚雄彝族人民在迎宾、接亲、敬酒和讨亲嫁娶、入宅新居等喜事场合中不可缺少的演奏乐器。
制作一把上好的楚雄彝族葫芦笙,葫芦的品质至关重要。制作葫芦笙的师傅们经常带着一把小板凳,去田间地头仔细观察葫芦的生长情况,一坐就是一整天。只有那些形状完好、皮肤光滑的葫芦才有资格成为葫芦笙的原料。
演奏楚雄彝族葫芦笙需要巧妙的技巧。彝族人民在演奏时,双手紧紧抱住葫芦笙,将手指按在孔上,吹气或吸气,音乐就随之而来。楚雄彝族葫芦笙的指法有一些小区别。五笙和六笙的葫芦笙指法略有不同,这也增加了演奏的趣味性。在笙管上按孔的发音,多用于吹奏旋律;而笙管底端按孔的发音,则常常奏出轻巧而圆润的装饰性滑音,为乐曲增添了一抹活泼的色彩。如此巧妙的技巧,怎能不令人惊叹。
楚雄彝族的永仁地区,葫芦笙更是民间“打跳”的主要伴奏乐器。一到重大的节日,当地彝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快地踏着节奏,演奏者们手中的葫芦笙发出悠扬的音符,犹如一场音乐盛宴,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热闹场面。
据不完全统计,楚雄彝族葫芦笙调的传统曲目有《迎亲调》 、《送亲调》 、《赶街调》 、《过年调》 、《摆饭调》等百余首,这些曲调像是一本彝族百科全书,为我们展示了楚雄彝族的特色文化风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美丽的民族。
楚雄彝族葫芦笙用独特的声音诉说着彝族人民的故事,传承着久远的文化。让我们沉浸在葫芦笙的曲调中,感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音乐力量带给我们的欢乐和温暖吧!
以上图文内容由香道滇进行整理,香道滇致力于全国优选地标文化特产领域,以“寻地标文化特产,逛香道滇”为核心。用户通过香道滇能感受全国特色美食,探索有趣有味的地方文化特产。
免责声明:图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