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想卖灯笼,在湖南的乡村。尤其临近元宵节的时候。
赶紧喊来益康益平能文,就着傍晚的暮色,对照说明书,心心念念地组装了几个。扒拉几口饭,拉着阿渡益康益平,打着灯笼就去村道上招摇。那晚的月色很好,然而,屋外的人并不多。加上,想是一回事,做是另外一回事。真要搞点动静出来,我们反而有点缩手缩脚的顾忌,人多的地方,大家看了又看,脚步反而越撤越远。灯笼,勿自闪烁;我们的兴味渐至索然。原本决定招摇到永安桥,结果,半路,抄小路回家了。
明天一定要到永安桥去卖,这样向孩子、向自己宣告。
【资料图】
一大早,婆婆就一再断言,“乡村里谁要!送给我我都不要……”
我偏就不信这个邪了。哪有孩子不好奇,不爱热闹的。
吃过早饭,喊上益平益康赶紧收拾,该提的提,该装得装,还急急慌慌地写了一个小小的广告牌:“正月十五打灯笼。打灯笼,启智慧;添丁加口,除污秽。”
招兵买马,浩浩荡荡出发。
我给我的三个小兵许诺:灯笼呢,从网上买回来底价是八块一个,我们卖十块,谁卖出去一个,我给谁提成三块。三个小家伙喜不自胜。
真的行在了路上,每个人都不禁噤若寒蝉。望见家有孩童的熟人,更是不敢答声,送也不是,卖也不好。于是,打着飞脚,闪着,躲着,避开了。
内心的卑怯只有自己知道。
“今天肯定一个都卖不了。”几个小家伙一再泄气,相互打赌断言。
“没关系,今儿上午我们的任务就是宣传,游行,让别人看见、知道这是灯笼;正月十五有打灯笼的习俗就好了。”我安慰他们,也安慰自己。
其实,我和他们一样诚惶诚恐。我不善于交际,害怕人与人之间的交接。我知道,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将这次的叫卖行动进行到底。
为解闷,边走,我边告诉他们灯笼背后的文化传统:
古时候,元宵前后,新的一年开学,每个孩子都要提着一个灯笼请老师帮忙点灯,点灯即开光,也就是开启孩子的智慧,寓意学有所成。
灯,谐音“丁”,添灯,添丁,传达着岁月静好,人丁兴旺的美好祝愿。
另外呢?灯笼大多是红色的,又有火光,人言,小孩阳气弱,小鬼小怪常来缠身,所以,元宵节里打灯笼能驱邪祛病。不少地方还流行——外公舅舅要给新出生的外甥连送三年灯笼……
一路上,也有不少人对我们打着的灯笼、武装的家伙什很感兴趣,甚至有三五老人上前,歪着头,对我们的广告牌细细品读,对灯笼也多加考究。问着:“这是孔明灯么?”“这是什么花灯呀?”他们认真的样子,很是可爱。
到了目的地,我硬着头皮在路边找一处眼界宽敞的地界,故作镇静装模作样地又摆又摊,也照旧鼓起嗓子吆喝两声。
孩子们呢?要么闷坐在凳子上,要么在一旁打闹。摊子边静悄悄的。
这样沉默着,毕竟不行,于是,我又加码:谁吆喝得积极,给谁加钱。
我又悄悄地传授他们一些秘诀:我们的灯笼是卖给小孩子的,只要看见小孩子,咱们就使劲吆喝,将他们吸引过来,不怕他们不买。
三个孩子打起精神,零零碎碎地吆喝着。
看见我们摆摊吆喝,周边的人也好奇着凑过来问东问西。东聊西答间,倒忘了什么是羞怯。
有人买了一个,我的三个小兵欣喜若狂,挣着抢着去夺钱。生意渐渐有了,孩子们的胆量也渐渐大了,有负责专门吆喝的,有帮忙组装的,有帮忙收钱的。
上午回去的路上,想着竟然卖掉了五个,大家都士气大增。一看见潜在的客户,都放慢脚步,变着花样,大声放肆吆喝。
下午再去,卖掉五个;晚上再去,又五个。
益平不禁感慨道:“妈妈,卖灯笼真好,又能写日记,又能赚钱,还能认识不少人。”
三
确实,这何尝不是我有此行动的一个初衷呢?
生活百态,良多趣味,尽在一些不起眼的细节里。
一见到小朋友,我们就停下来搭讪,不管他愿不愿意,就考他、告诉他与灯笼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遇见一对七八岁的双胞胎小朋友。临走前,我又指着灯笼回头问他:“告诉阿姨这是什么呀?”
“是光。”再问,依旧如是答。
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记住啦,是灯笼,元宵节打灯笼。一定要记住啦。”
有一家杂货店的店主,没事干的时候,就围着我们的小摊转了又转,问了又问。周旁的几个摩的师傅怂恿他道,“给你崽买一个打打喽。”
“我们不打这个。我们全家人都不打这玩意。”他斩钉截铁地笑道。
然而,他的六七岁的儿子,一会过来看看,一会过来翻翻,一会过来问问,“阿姨,你做一个给我看看呗。”“阿姨,这张纸送我呗。”“阿姨,这个给我玩一下呗。”我一一满足他的请求。然而,最终,他还是缠着他的爸爸要来了十块钱,买了一盏,欢天喜地地回去了。
一个奶奶请我去她家——帮她孙女组装一盏新灯笼。“
都是些三毛两毛的玩意儿。”奶奶走来走去地嘟囔,言辞里不无鄙夷。给钱时,也是很不屑地把钱随手甩到桌子上,虽然明明我就在她手边。
我当做没听见也不去在意。和小女孩一起做,耐心告诉她灯笼的相关知识。临走,又送了她一个小礼物。奶奶见孙女开心,又有礼物相赠,脸上终于有了笑意。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想买盒灯笼,自己回去组装。
他的妈妈不同意,坚持要买一盏组装好的,并一再跟我解释:“你不知道,要开学啦,还有好多作业都要补,组装浪费时间。玩两下丢开就算了。”
母子俩一时争执不下。
我急了:“你真不是一个好妈妈,休息的时候组装,又锻炼了儿子的动手能力,又得到了休息。这样岂不更好么?”
母亲总算让了步。
走过一家门前,被一个年轻的宝妈叫住,说是买一盏灯笼送儿子过节玩。我们说话间,他四五岁的儿子正在门口的走廊下极其投入地打着游戏。对我们的谈话声、叫卖声,完全充耳不闻。
直至宝妈买下灯笼,喊了又喊,他才抬起头,过来问妈妈什么事。
四
晚上,又在永安桥溜达一圈,正准备回去,凉风一起,大雨忽至。我们仓皇躲进人家的屋檐下。雨势稍减,风速冒雨疾行,回来,衣服尽湿。
换好衣服,吹干头发,益平问我:“妈妈,我们今天是不是亏大了?”
“怎么会亏呢?做生意的,哪个不是风里来雨里去的。想想这一天的快乐和收获,你还觉得亏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