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读书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栏的设计初衷是促进文学与青年的对话。
我们将邀请一批批思想不拘一格的青年学子,针对《十月》新刊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相信:青年的姿态、言说方式和思想资源不仅关乎文学的未来,更牵扯着时代的症候。《十月》始终坚持“文学向未来”,用青年的声音回应时代,回馈读者。
本期“青年读书会”的相关讨论将围绕计文君新作《花问》(见《十月》2023年第4期)展开。
主持人语
从“才子佳人”到“阁楼上的疯女人”再到“不完美的她”,这篇小说似乎有很多杂糅的原型人物,她们来自于古今中外,却分享相似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说,2023年的读者和作者由此产生共鸣并非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小说带有一种悬疑影片的质地,随着剧情的推进,不仅仅是聚会本身的谜底浮出水面,主人公若楠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破解自身乃至整个女性群体的主体性之谜。若楠的成功“成长”表明,作者对于谜题的破解仍抱有坚定的信心,但小说的深刻之处却是这种信心背后的某种近乎残酷的冷静:所谓乐观,只有建立在绝不妥协的地基上,才不会被视作犬儒。
本期四位参评者中,解海宁从“延续”和“突破”两方面入手,认为计文君在延续了对女性生存境况的逼视的同时,也在小说叙事上做出了全新的尝试;周梦真从最直接的阅读体验出发,以小说反观现实,兼及对女性主体意识的限度的反思——这种反思暗含了无奈;潘君关注到了同一性别群体内部的利益区隔以及女性情谊本身的混沌和复杂,好在人性的幽微在抬高了破题的难度的同时,也提供了切实可察的情感联结;翟慕航将若楠和阿丹视作女性个体的一体两面,而这种分裂似乎在提示我们生活本身的荒诞。若要得救,唯有自渡。
——朱子夏,《十月》杂志实习编辑
解海宁
南京大学硕士在读
计文君的《花问》既是她创作主题和风格的延续,也是她突破原有写作模式的一次创新。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石若楠受好友叶大可邀请,参加游戏《花问》发布会时所回想起的故人往事,而这些故人往事与现实的结合,又让石若楠对过去与现在产生诸多新的认识。在《花问》中,计文君的文字依旧饱含着浓郁的传统韵味,文字流畅典雅,情节铺排与人物对话中暗藏机锋。作家对当代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况有着冷静而近乎残忍的逼视,但唯有如此,方能传递一种行之有效的女性经验。对于70年代生的石若楠、阿丹来说,改变为时已晚,但80年代生的丁菡已不再任人摆布,并且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90年代生的霍伟的前女友,同样是90后的石若楠的女儿也在石若楠的教育下出手反击。在这一点上,计文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光明的前景。
此外,作者对叙述行为本身的关注同样则构成了对既有风格的突破。《死水边的美人鱼》号称中国第一部浸没式戏剧,演员与观众互动的形式改变了戏剧原本的叙述模式;《枕头人》中强调了作家对于自己创作作品的责任,对叙述这一行为本身所蕴含的强大张力进行了展示;对于《花问》这一读者无法了解具体内容的剧本,计文君则直接借叶大可的博士生之口点明了《花问》的独特之处:《花问》的游戏框架设定,用的是叙事行为本身——可以说这是一款"元叙事"游戏。作者对于叙述行为的强调和焦虑很可能既来自于叶大可在评价《花问》时所谈到的长篇小说、电影和电视剧已经不再是当今年轻人的“文化主食”,取而代之的是游戏等新的文化产品——这是一个作家在自我意识驱动下的焦虑;也可能来自于计文君作为一名作家和一名女性作家的意识:作为作家,就需要像《枕头人》中的卡兰图那样需要为自己创作的作品负责,对此计文君在《花问》中透露出了一种隐隐的担忧,小说中的很多机锋之处便因此出现;作为女性作家,她又承担了一种责任,即如何反映中国三代女性知识分子面对的社会、生活和两性关系中的困境。在这个意义上,《花问》可以看做是计文君对于上述种种现状和诸多焦虑的一种试验性的回应。
周梦真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在读
读小说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刘小样,那个出身于农村,却因为央视的采访迅速“出圈”,强硬地说着“我宁可痛苦,也不要麻木”的女人。在他人看来,她折腾了很久,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好像什么也没有改变。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联想到她,毕竟若楠是一个完全跟她搭不上关系的知识女性。但她们俩又莫名的相似,或许是她们都因思想而获得自由,也因思想而失去自由。
只是刘小样因思想而获得的自由被视为了离经叛道。若楠很幸运,她没有落在农村,还获得了知识,还有一个在生活中留下的洞口——朋友阿丹,这个本就与疲惫琐屑的日常无关的存在,让她得以脱离麻木的日常。麻木这个词或许用的还不是很恰当,对于若楠而言,她只是在生活中扮演着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适时地成家立业,适时地去维护一下自己岌岌可危的婚姻,她并不抗拒这些适时,不需要他人的介入,她也会自觉自愿地去遵守各种规矩。
这么看来,若楠是一个很会自圆其说的人,所以在她这里,你看不到矛盾与冲突。她的生活被各方牵制,来自工作和家庭的,来自娘家和婆家的,但她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力学:自己被来自各方的力量扯着,但是不觉得撕裂,反倒是觉得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让自己站得更稳。阿丹不在了,自己的那扇隐秘小门关上了,她也可以想到办法,把自己和阿丹隔开了:她是普通人,阿丹是“讲故事的人”,阿丹为故事献祭了人生,而若楠的人生,不需要故事。好像自由,又好像顺从于生活的循规蹈矩,若楠的存在很模糊,又很熟悉,看似平和地游走于各种身份,但在面对大灰狼和小红帽的故事时,这种平和又显得虚伪。
潘君
中山大学硕士在读
《花问》关注的是女性遭受性侵后的创伤经验和应对问题。文本在叙事上有着鲜明的现代感,阅读过程犹如一场解谜游戏。通过主人公石若楠的观察和心理活动,受害者丁菡、阿丹、石若楠女儿等人的经历渐渐在读者眼前显现:阿丹将责任归咎于自我,导致精神崩溃、最终自毁;丁菡则冷静隐忍,联合其他受害者一起理性反击。石若楠女儿这一支线的设置则从“两性问题”的主流观点中另辟蹊径,深入女性世界内部,剖露发生在女性间的权力倾轧、暴力欺压。
或许正因为关注到同一性别内部的利益区隔,作品中女性情谊也比较混沌、复杂。几位女性角色之间有亲密和信任,也有龃龉芥蒂,这尤其体现在对叶大可语言、思想与行动之间复杂错位的刻画。例如,出于保全利益和声名的考量,身为女性主义学者的她让若楠去委婉转告门生丁菡对性侵“息事宁人”。小说深入女性情谊的隐微之处,抵达的是人的有限性。
权力结构、女性情谊、婚姻家庭等多元议题在文本中呈现、交织,而它最后的完成,有赖于主人公石若楠的个体成长。在这一场弱者的反抗过程中,与友人、女儿的联结,使得石若楠爆发出一种源自女性生命本能的情感强度,在对生活、对自我的不断否定中找到了肯定的事物。这种主体意识的再造,触及的是文学的普遍性议题——何处是心安?作者向我们提问,并未给出答案。
翟慕航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在读
小说以若楠参与剧情互动游戏《花问》首发式为开端,通过接二连三的外倒叙,展现了看似平静的首发式背后汹涌的潜流。若楠感到忧伤的起因,是想到了故友阿丹。这个女子浪漫得与现实有些脱轨,她作为若楠生命中的对照人物出现,以游戏心态带领若楠看戏,令她得以从琐屑而庸碌的日常生活中短暂地逃离和喘息。然而若楠在戏里戏外都无法找到自我的本质,这反映了现代社会自我认同的危机。当共同体早已无法为个体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时,每个人在各自不同角色之间疲累地横跳,迷失于“自我”的定义。若楠以“人生力学”的法则维持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所谓“算账”的生存智慧,不过是在过度的工具理性中陷入自我的虚无。阿丹以感官确认真实的自我,然而精神层面的独特性才是建构自我的要义。最终她没有获得自洽,作为被伤害的“小红帽”,献祭于幻灭的现实。而拥有辉煌人生的叶大可,秉持的是“扮演就是真实,是获得本质的方法”。可是,在扮演的人生里该如何建立真实的自我?
显然,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是现代女性普遍面临的问题,探索真实自我的道路并不平坦。小说还在其中引入了“权力”话题,以几位女性相似的遭遇触动了现实中的灰色地带:处于关系低位的女性遭受高位者侵害,当她们试图反抗时,又无法脱离充斥着自我否定的“不完美受害人”角色。社会救济渠道的缺失和大众的偏见,迫使她们沦为“沉默的羔羊”甚至“疯女人”。小说从女性视角显示出诸种事件的荒谬和不公。而这种不公早已无孔不入,比如网游的审核标准、小说刻画的女性形象……“花问”是无数女性对这狼藉遍地的世界发出的诘问。她们用力地生活和抗争,最后只是发现“生命是一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十月》新刊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十月杂志”公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公号继续在第一时间为您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推文。
第一步
操作步骤
第二步
第三步
悦-读
青年读书会 | 邱华栋:在遥远的空城废墟中追寻历史
青年读书会·新女性写作专辑 | 一个新的女性写作时代正在到来
“他们说”:男性作家如何处理女性经验?|青年读书会·阎真
青年读书会 | 石一枫:对道德困境的正面突围
计文君 |《花问》:名师与高徒,原是互为因果
刘海燕 | 计文君:一个有思想能量的小说家
计文君 | 花问
贺绍俊 | 不仅仅是性别之问
邱华栋 |《敦煌七窟》选读④
青年读书会 | 邱华栋:在遥远的空城废墟中追寻历史
何平 | 我必须要找到最后的机会参透生死——评邱华栋《敦煌七窟》
邱华栋 | 《敦煌七窟》选读③
邱华栋 | 《敦煌七窟》创作谈:为我的出生地献上一个宏大的故事
邱华栋 |《敦煌七窟》选读②
读者评刊 |《敦煌七窟》:千年一梦是敦煌
邱华栋 |《敦煌七窟》选读
黄德海 | 黄砂碛里人种田——评邱华栋《敦煌七窟》
曾宪国 | 麻布十番的家
陈思安 | 崇吾之山,有鸟焉
邵丽《九重葛》选读及评论 | 谢有顺:走过生命的万水千山
邵丽《九重葛》选读及评论 | 聂梦:绽出的那一个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十月》新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