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发展重点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对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产业集群建设等意义重大。在产业链管理实践中,需要重视产业链评价评估分析,一链一策,推进重点产业链做大做强做优。
一、培育重点产业链,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资料图)
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全世界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但是,我国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科技研发能力、产业链稳定性抗冲击能力亟待提高。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发展环境和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把培育重点产业链作为重要任务加快推进,进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河南的产业发展同样存在规模体量不大、竞争力不强问题。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大举措,尤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业经济的主要抓手。
2020年11月,河南省政府发布《关于建立新兴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的通知》,在新兴产业上率先实施链长制,呈现出分行业、重点园区试点等特点,这也是河南版链长制的初步探索。
2021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双长制”的通知》,决定建立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群链长制和盟会长制(简称“双长制”);每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设群链长1名,由1名副省长担任。每个重点产业链设群链长责任单位1—2个,由相关省直部门担任;设盟会长单位1—2个,由省内在该产业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联盟、协会或商会担任。
2023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的工作推进方案》,我省着力打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8个产业链,实施“一链一专班一研发机构一图八清单”工作机制。
二、重点产业链培育的主要任务
产业链的重点在于产业组织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需要基于国家或地区等大尺度的区域空间视角,进行基础环节、核心环节、配套环节等多方面的思考。
产业链规划和行动方案。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明确区域产业链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布局,实现全国、省、市、县、园区产业一体化发展。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发展走势,把握国内外最新前沿技术、发展动向,着力形成一批区域优势产业链。
重点产业链优化提升。理顺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生产企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协同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调与协作,打通产业链的堵点、痛点、断点、难点,解决“断链”“短链”风险,积极应对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变化,应对产业环境变化冲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产保供,保障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
培育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整体,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一群多链、聚链成群”,通过培育产业链,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区域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
培养行业领军“链主”企业。瞄准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开展针对性扶持,培养行业领军企业;制定产业链“链主”企业评价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链培育认定1至2个对产业链有较强集成能力和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作为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资源整合作用,打造产业链平台或者产业联盟,联系引导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培育优势中小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园区,构建起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纵向分工协作、横向资源共享的产业布局;基本建成链群完整、链主带动、链条协同、特色明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链生态。
科技创新支撑。成立科研机构,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整合产业链研发资源优势,激发科技人员与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开展产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创新,开展链式集中创新。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进底层技术创新,强化绿色生产,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的协同发展。
产业链数字化管理。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成为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应立足产业链优势和链长企业在数字化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大数据、物流大数据等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把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作为数字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重要载体。
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立足区域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区域产业链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明确区域的产业链方向和产业集群方向。强化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协作,明确产业链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重点,增强产业链安全备份能力,推动区域联动创新与产业链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思考相关产业链、产品和服务、技术创新合作平台进入海外市场向海外拓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三、开展产业链评价评估,精准施策,培育壮大产业链
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产业链的特征特点不一样,需要在粗线条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诊断分析,为行动方案提供依据。
产业链评价评估特点。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节点,设置产业链考核和监测指标,以考核指标突出工作重点和具体抓手,以监测指标反映市场认可和产业活力,实施“纵向看成效、横向找差距”的综合评估,为测度制造产业链或者服务产业链发展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产业链评价评估目的。重在通过评估重点产业链发展情况,摸清本地或本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家底,整体上把握产业链发展布局,全方位监测产业链供应链运行状况,以量化指标测度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稳定性,分析评估产业布局的科学性及潜在机会,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展特征特点,提出和统筹推进产业链发展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专项产业政策方案。
产业链评价评估指标体系。截至目前,国内尚未形成一致的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做法是,构建由产业链规模效益、产业链先进性、产业链创新性、产业链影响力、产业链数字化、产业链可控性等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编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产业链现代化指数和产业集群先进性指数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