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沈晶晶 谢丹颖
中央气象台8月4日06时继续发布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和暴雨蓝色预警,预计8月4日至6日,东北、华北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此前一天,哈尔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也将防汛四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
从华北到东北,在经历前段时间的极端高温煎熬后,又在近期遭遇了极端降雨。其中,北京地区记录到的降雨极值,达到了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来最大。
【资料图】
暴雨、强风、高温……存在感越来越强的极端天气,带来洪涝、干旱等一系列灾害,也在倒逼各地重新审视防灾减灾救灾水平。你的城市,足够“韧性”吗?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一)极端考验
此前不少人认为应对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短板和弱项在乡村。但近年来,从郑州、北京等地应对极端降雨,从上海应对疫情封控,这些情况表明,不止乡村,看似强大的城市也有脆弱性。
一座现代城市,不止是钢筋水泥的堆叠,还是一个交通、建筑、电力、供水、交通、通讯等“模块”紧密相连的“系统”。而且,城市规模越大,系统越精密,运行也越复杂。
“任何一个关键薄弱节点遭到冲击、破坏,都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造成全盘崩溃。”浙江大学韧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乃玉告诉记者,一座城市面临的冲击,包括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慢性压力,指的是长期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如基础设施不足或老化、水和空气污染等。急性冲击,则是对城市造成严重威胁的突发事件,如传染性疾病、洪水、火灾、地震、重度干旱等。
比如,7·20郑州特大暴雨,就是一次典型的急性冲击,2021年7月18日18时至21日0时,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累积平均降水量449毫米。这轮降水,造成地铁、公路等相关交通中断,对电力系统、通讯基站等造成破坏,城市运行出现“卡顿”。
因此,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报道下,有不少网友感叹,“停电那一刻,现代文明也陷入黑暗。”
王乃玉提到,此前关于城市防风险,大多地方最关注消防和生产安全领域,疫情发生后,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各大城市关注焦点,这两年伴随极端天气增多,如何应对自然灾害也受到全面关注。
但相比南方城市,北方城市在应对台风、洪涝等方面经验相对不足。据相关媒体报道,与南方洪水多淹没农田池塘不同,此次河北涿州的大水短时间内淹没了村镇和城区,水面之下是狭窄的街道和未知的杂物,并且由于当地水灾少见,对水灾后的基础设施崩溃缺乏相应准备,甚至连不少北方救援队,也缺乏在急流水域驾船施救的必要经验和技术。
极端暴雨导致城市内涝。图源视觉中国
“绝不能漠视风险,就像墨菲定律,只要有可能,事情就会向你所想到不好的方向发展。”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柴舟跃介绍,2020年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其目的正是有效应对各种变化和冲击,减少城市发展中的脆弱性,而此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总体工作部署,面对极端天气等不确定,增强城市发展韧性迫在眉睫。
(二)未雨绸缪
城市有韧性,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城市应对自然、社会等冲击时,能像弹簧一样有张有驰,从容应对压力,迅速恢复原状。
比如,15级大风突袭,树木带到电线杆,导致周边电力中断时,备用线路能在几分钟内启用,恢复电力供应。又如,内涝兴形成时,全城部署的物资储备点迅速响应,水域、空中等救援、交通、物流系统启动,保障居民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韧性城市建设,就是通过成千上万次灾害模拟和推演,对城市进行‘体检’,再针对性改善‘体质’。”王乃玉说,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1989年地震对建筑、交通枢纽等造成毁灭性破坏后,旧金山将韧性城市建设提上日程,但因涉及巨量改造资金,一项涉及5000余栋一楼挑高、掏空后作为车库、商铺、开放空间的“软楼房”更新计划,直到近年才完成加固工程,“但天灾难料,做总比不做好。”
由于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的多样性,每一座韧性城市建设必然是一个极其复杂艰巨的工程,但权衡冲击优先度、城市建设情况、经济发展基础等,各地可以针对性补短板、强弱项。
比如,较早提出韧性城市建设的新加坡,认为风险防范的重点在建筑。因此,“组屋”应运而生,除了运动场、食堂、托儿所、医院、超市等功能设施,还加入了防空洞等避灾设施,让整个社区具备了一定独立生存能力。
新加坡组屋。图源视觉中国
比如,国内率先提出打造韧性城市的上海,认为当前重点是让城市在洪涝、地震等风险发生时安全运行。为此,他们计划对建筑群落、电网系统、地下管网等进行全面风险管控,并要求在全市建成100处以上共可容纳45万人的应急避难场所等。
采访中,两位专家不约而同提到“冗余”概念,即通过多重备份,让城市运行更加安全。“无论社区还是乡村,空间、设备、系统等冗余度越高,防风险措施越多,韧性肯定越强。”柴舟跃告诉记者,此前他在全国各地走访,发现老旧小区改造和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多看重建筑外立面改造、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景观节点打造,其次是老年食堂、党建中心等场所建设等,对建筑防水、道路抗震等改造,以及备用能源体系、备用饮水体系、物流服务体系、应急救灾体系建设等要么不重视,要么不完善,而这恰恰是提升城市韧性的基础。
将风险意识融入城乡建设的方方面面,不少地方应补上这门必修课。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