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焦点 > 正文

群聊辱骂他人惹纠纷,法官耐心调解化矛盾

2023-08-08 01:06:33    出处:扬子晚报


(资料图)

目前,微信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社交工具,发朋友圈、群聊互动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在微信群等社交平台上发布不当言论,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近日溧阳一位市民就因在微信群里辱骂他人,赔了3000元。

溧阳的李某向法院提起诉讼,称谢某在某茶馆微信群聊中连发十几条语音辱骂自己,语言粗俗,诋毁了自己的名誉,使其精神及名誉受损。李某诉请法院判令谢某恢复其名誉,消除影响并赔礼道歉,同时赔偿其精神损害赔偿5000元和误工费5000元。

被告谢某承认骂人的事情属实,也愿意向李某赔礼道歉,但认为李某索要的赔偿数额过高,无法承受。承办法官了解到该事件发生已超过一年,双方在派出所、法院诉前调解阶段都未能调解成功。庭审开始前,原、被告双方情绪激动,就是否应当赔偿,赔偿数额多少一事僵持不下。

为了妥善化解纠纷,承办法官考虑双方实际情况和调解意愿,认为调解更有助于实质性解决矛盾,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故承办法官多次向两方阐明法理,恳谈情理,分析处理案件的不同方式对双方的利弊得失,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谢某同意当庭向李某赔礼道歉并支付李某一次性赔偿款3000元,李某也同意原谅谢某的行为,双方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民法典》对保护民事主体名誉作出了明确规定。如今,微信、QQ、抖音等多种网络社交工具的产生,使网络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更高效、快捷,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本案中,不特定关系人组成的微信群具有公共空间属性,公民在此类微信群中发布侮辱、诽谤、污蔑或者贬损他人的言论构成名誉权侵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我们在社交网络发言时更需要保持谨慎,把握好尺度,避免发表不当言论,以防侵犯他人名誉。

通讯员  赵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奔

校对 盛媛媛

关键词:

相关内容

消费
产业
升级无障碍标识、设施 京港地铁打造“无忧”出行环境 “帮助视障乘客出行的正确方式是什么?”“面对听力障碍、肢体障碍的乘
哈尔滨市多地持续降雨,冰城公安应急防汛救助遇险群众467人 新京报讯(记者熊丽欣)近日,哈尔滨市多地持续降雨,局部地区遭遇大到
券商今日金股:39份研报力推一股(名单) 券商评级是指证券公司的分析师,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潜力、财务指标
HarmonyOS将首先到达哪款华为手机 华为继续为保持其手机部门的生存而奋斗,至少就西方而言。该公司继续遭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