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货 > 正文

不同类型的情绪面孔下,特质焦虑个体对时间感知有何特点?

2023-08-05 07:05:23    出处:霍妮心理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一、时间感知


(相关资料图)

时间感知概念界定

身处愉快的环境中我们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而当我们处在烦躁厌恶的环境中时,我们会感觉时间过得比较慢,这种主观感知时间的快慢就是时间感知。

研究表明 时间感知是人类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会影响个体认知过程的发展。

Hornik认为 时间感知是主客观时间之间的转换或两者间的匹配与不匹配。 黄希庭将时间感知定义为个体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时主观感知到的时间的快慢、长短。

个体的时间感知是在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所处的周围环境、个体当前的情绪状态及个体的人格特质等。

综上可知,不同的研究者对时间感知的定义有所区别。研究拟采用黄希庭对时间感知的定义。

时间感知的相关理论模型

关于时间感知的相关理论模型目前有很多,比较流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型: 起搏器-累加器模型、标量计时模型以及资源分配模型等。

起搏器-累加器模型源于内部时钟理论,该理论是当前多种时间信息加工模型的基础。

内部时钟由起搏器、累加器和开关组成。起搏器负责发送特定频率的脉冲,累加器负责累积起搏器发送的脉冲数,并以脉冲数作为时间的表征。

开关有闭合和断开两种状态,当闭合开关时,脉冲在给定的刺激时间内进入累加器。

如果开关断开,脉冲被阻止进入累加器。累加器中累积脉冲数的时间信息可以传入到存储器和比较器中,比较器将累积的当前时间信息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时间信息进行比较。

所以, 根据累加器中累积的脉冲数可确定估计的时间,累积在累加器中的脉冲越多,个体判断的时间就越长。

随后研究者们在起搏器-累加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标量计时器模型,该模型被用于解释个体对时间信息的加工特点,主要用于解释几百毫秒到数分钟这个时间范围内的时间加工特点。

标量计时器模型认为当个体处理时间信息时,可分为三个阶段:内部时钟、记忆和决策。

内部时钟为第一阶段,它主要由起搏器和累加器组成,起搏器向累加器发送一定频率的脉冲,累加器收集起搏器发出的脉冲数作为持续时间的表征。

注意资源负责监测起搏器进入累加器的时间脉冲,起搏器到累加器的脉冲传输由开关控制。

记忆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工作记忆和参考记忆,工作记忆存储当前累加器收集到的脉冲数,参考记忆则存储相对重要的时间。

工作记忆和参考记忆中的时间信息由累加器发送,形成相应的时间表征。

决策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决策负责将工作记忆中的当前时间信息与参考记忆中的标准时间信息进行比较。

以确定当前时间信息是否与参考记忆中的标准时间信息相同,进而对时间长度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资源分配模型认为, 有限的注意资源被计时处理器和视觉信息处理器共享。

在时间任务中,如果个体将注意资源更多的分配给视觉信息处理器时,则计时处理器的时间输出将不准确。

如果个体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给计时处理器时,其主观感知到的时间将会变长。所以根据资源分配模型可以知道个体感知时间的长短与注意资源是否分配给时间有关。

当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给时间时,个体主观感知时间变长,反之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给视觉刺激时,个体感知时间变短,而感知视觉刺激的时间变长。

时间感知的影响因素

时间感知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两类:时间因素和非时间因素。对于时间因素:以往研究发现, 人们倾向于高估较短的时间,低估较长的时间。

Bueti等人发现个体存在对短时间间隔高估而对长时间间隔低估的现象,林仲贤和刘颂的实验结果也支持了该结论。

他们发现个体的时间感知表现为过长估计较短的时间,而过短估计较长的时间,个体对时间的这种估计现象可概括为对短时高估,长时低估。

此外,空时距、实时距也会影响时间感知,如林仲贤和刘颂研究发现,空时距、实时距估计与时距长度有关。

在相同的物理时间下,被试感知空时距更长而感知实时距更短,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被试的回忆表现出低估空时距和高估实时距。

时间估计的方法也会影响时间感知,对于不同的时距采用时间产生和时间复制的方法发现,时间方法的不同会影响个体对时间的表现。

即采用时间复制的方法时,个体感知的时间显著低于目标时间;而采用时间产生的方法时,个体感知的时间显著高于目标时间。

非时间因素:研究发现刺激呈现的状态、刺激的维度、情绪、注意等非时间因素影响个体对时间的感知,如Ryota等人发现相较于静态刺激,动态刺激的呈现时间被高估。

研究表明,刺激维度也影响时间感知,相较于小维度的刺激,刺激的维度大被试判断其持续时间更长。

以往研究发现, 时间知觉的测量可能是客观测量情绪状态变化的一个有用的临床指标,因此,情绪也是影响时间的一个因素。

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个体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其对时间的感知,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唤醒度和效价影响个体的时间感知。

研究发现,在时间任务中相对于中性刺激,被试感知情绪刺激的时间更长,但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即相对于中性刺激,个体低估了对情绪刺激的感知。

情绪的唤醒度水平也会使被试对时间的感知不同,在高唤醒水平下,被试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时间感知比正性情绪图片更长,但在低唤醒水平下,被试对时间的感知则出现相反的趋势。

Angrilli等人认为 唤醒水平主要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发挥作用,随着时间间隔变长,唤醒机制发挥的作用会变弱。

且研究发现相较于低唤醒水平,在高唤醒水平条件下正性图片比负性图片更容易被低估。

甘甜等人的研究也同样支持了Angrilli等人的推测,即对于较短的时间感知,情绪主要通过唤醒对时间感知产生作用。

Gil和Droit-Volet研究发现实验参与者高估了高唤醒悲伤图片的呈现时间,但不影响对低唤醒悲伤图片的时间感知。

Droit-Volet和Gil对被试观看恐惧、快乐和悲伤的躯体表达时的时间知觉的研究发现,相较于伤心的躯体表达,被试估计恐惧躯体表达的时间更长。

当个体处于恐惧的状态下或处于愤怒的情绪状态下,其通常会高估时间的流逝,即个体的主观时间感知被拉长。

其他研究表明, 快乐和愤怒的面孔会导致人们高估时间,但人们对快乐面孔时间的高估相对较弱。

二、负性情绪面孔下唤醒影响特质焦虑个体的时间感知

实验探讨负性情绪面孔下特质焦虑个体的时间感知,实验结果表明,焦虑会改变被试对时间的感知,相较于低特质焦虑组,高特质焦虑组感知时间的准确性更低。

因为其复制的时间离标准持续时间更远,对时间的感知误差更大。

在时长这一因素的研究表明, 在执行时间复制任务时,与较长的时间相比,被试感知较短时间的准确性较低 。

并且与低特质焦虑组相比,高特质焦虑组感知400ms和800ms的准确性更低,说明相较于低特质焦虑组,高特质焦虑组对400ms和800ms的感知误差更大。

对相对误差分析时间表现时发现,与低特质焦虑组相比,高特质焦虑组高估了400ms和800ms的时间感知。

以往研究未分析反应时,研究通过对反应时的分析发现,在400ms和800ms条件下,高特质焦虑组比低特质焦虑组的反应时更长,主观感知时间流逝更慢。

这与相对误差的结果相互印证,即 高特质焦虑组比低特质焦虑组高估对时间的感知,即主观感知时间过得较慢,反应的时间更长。

对变异系数分析的时间表现为:与低特质焦虑组相比,高特质焦虑组的时间敏感性更好,时间表征更稳定。

研究认为对较短时间的感知,情绪刺激会通过唤醒影响时间感知,从而造成被试高估时间。

情绪可以增加个体的生理唤醒,唤醒链接情绪对时间的影响;且研究发现,焦虑个体比非焦虑个体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唤醒。

情绪刺激本身具有的内在唤醒,可以使起搏器的速度得以提高,为感知时间提供相关的原料。

而起搏器速度的提高能够反过来增加内部时钟的时间脉冲,使个体在特定的单位时间里主观感知的时间被延长。

根据起搏器-累加器模型,唤醒的增加使起搏器速度加快,导致更多的脉冲被积累,主观感知时间也就越长,从而造成个体高估对时间的感知。

以往研究发现,个体对时间的高估可能相对应于个体主观时间的变化,反映了个体对时间信息的加工,使其能够有效地适应环境中的事件。

尽管研究情绪的唤醒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都属于负性情绪。

但特质焦虑个体因其本身具有的的特性,在处理情绪信息时更易受到负性情绪的影响,且焦虑个体比非焦虑个体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唤醒。

所以根据起搏器-累加器模型可推测,唤醒可能使得高特质焦虑组比低特质焦虑组的起搏器速度更快,积累的脉冲更多以至于主观感知到的时间更长,从而导致了对时间的高估。

并且 高特质焦虑组个体高估对时间的感知可能对应于其主观时间的变化 ,这反映了高特质焦虑个体对时间信息的加工,使高特质焦虑个体能够有效地适应环境中的事件。

但是研究在几个行为数据指标上并未发现在愤怒、厌恶、恐惧、悲伤、惊讶情绪这几种不同情绪面孔条件下高低特质焦虑组的时间感知存在显著差异。

可能的原因是高低特质焦虑个体对时间的感知可能与单个情绪内容无关,尽管有情绪面孔刺激存在。

但高特质焦虑个体可能忽视了对单个情绪面孔刺激的加工,以至于在不同的具体情绪面孔刺激下并未表现出对时间的感知有所不同,而是对整体情绪面孔的时间感知表现出整体效应。

三、正中负性情绪面孔下注意影响特质焦虑个体的时间感知

实验的行为数据结果表明,当绝对误差分析时间表现时发现,被试复制400ms的准确性低于800ms和1200ms。

当以反应时和相对误差分析时间表现时发现,与低特质焦虑组相比,高特质焦虑组的反应时更短,低估了对时间的感知。

以往研究发现, 高低焦虑个体对时间的主观体验不同,表现为高焦虑水平的个体比低焦虑水平的个体的主观时间变化更大。

与不焦虑的人相比,焦虑的人感觉时间过得更快,即低估了对时间的感知。

以往研究表明,焦虑个体的时间感知偏差与注意力障碍有关,注意力在高特质焦虑个体导致时间低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Mioni等人认为由于焦虑患者的注意缺陷,其对感知的时间比对照组短。

根据标量计时模型,当更多的注意监测用于时间加工时,不断累积的脉冲越多主观感知的时间就越长。

用于监测时间的注意较少时,会导致累加器累积的脉冲越少,即时间信息缺失,被试主观感知到的时间会越短。 研究结果支持焦虑个体在感知时间方面存在扭曲的观点。

关键词:

消费
产业
安钛克推出14cm短身NeoECO M电源 安钛克(Antec)宣布,推出NeoECOMATX3 0系列电源,扩大其高端游戏产品
辽宁省本溪市2023-08-04 22:46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一、辽宁省本溪市天气预报1、暴雨橙色预警信号。2、过去1到2小时,本溪
南财保险测评(第69期)|中国太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三家上市险企分红实现水平如何? 自今年一月发布的《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以下简称《
【中银基金王伟然】展望下半年:关注三大主线 大家好,我是中银基金王伟然,感谢大家的信任和关注,很珍惜能有这个平
基金